4月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宣讲团成员走进翦伯赞故居,以“青砖载道,赤心传理”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党建+场馆”思政协同育人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宣讲、互动式教学和体验式学习,青年学子将思政课堂搬进红色场馆,探索出一条党建领航、场馆赋能、知行合一的育人新路径。

学生聆听场馆讲解员讲解
三条主线,交织探索思想真理
“马克思主义史学如何揭示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红色文化如何通过场馆实践传递信仰?”故居内,指导老师们带着红色宣讲员串联起陈列的珍贵手稿、民族志文献与场馆文物等,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程”“构建多民族命运共同体”“本土红色文化传承”三条主线,引导着学生们从史料中寻找答案。宣讲团成员董理华在活动中感慨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传承翦伯赞的求真精神,更要讲好中国故事。”

红色宣讲员董理华为游客讲述翦伯赞生平事迹
四阶实践,熔铸立德树人答卷
活动以“问理、寻理、悟理、传理”为实践路径,在“问理”环节,师生通过文物文献资料等还原翦伯赞的学术人生;“寻理”阶段依托故居7个主题展厅,学生们开展一系列实践探索;“悟理”过程中,宣讲团成员结合自身经历感悟红色精神;“传理”中通过校园宣讲、班级宣讲及三下乡等活动等,实现从知识接受到价值传播的成长蜕变。
据统计,近三年参与该项目的学生中,有70余人都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超30人在省级思政类竞赛中获奖,育人成效显著。

红色宣讲员祝叶讲述历史照片
党建领航,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传统的思政课容易陷入理论灌输的窠臼,而场馆教育提供了具象化的认知场景。”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副书记、大学生红色宣讲团负责人在活动中指出,此次活动是学院“党建+场馆”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目前党支部已与翦伯赞故居、林伯渠故居等五个本土场馆签订共同育人协议,还打造了校内思政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共建共享思政育人资源,让青年学子在实践生活中深化政治认同,实现基层党组织、教育机构与社会资源的有机联动。
青砖院落里,三条主线交织成真理探索的立体网络;赤心宣讲中,四阶实践熔铸出立德树人的时代答卷。学院通过“党建+场馆”思政协同育人实践,不仅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年血脉,更探索出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未来,学院计划将这一模式推广至更多场馆,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工匠精神的时代新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书写高职教育的生动答卷。

红色宣讲团集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