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共青团做好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在实施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开发行动中,以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青年工作队伍为目标。乡村振兴正阔步前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加强培育高素质乡村人才,发挥人才引领作用,以人才“春水池”浇灌乡村振兴“向阳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常德职院作为省级“双高”高职院校,湖南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常德市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为地方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迎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春风,立足职业教育办学优势,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助农兴农技能人才培养,主动服务“三农”,全力打造高水平育人阵地,通过强化多元协同育人,让助农兴农技能人才“强起来”;职教贯通培养,让助农兴农技能人才“香起来”;紧贴地方需求,让助农兴农技能人才“亮起来”,以此破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参与主体缺乏共生合作,培养理念偏离乡村振兴人才需求,职业教育功能结构失衡等现实困境,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唯美画卷”。
一、通过多元协同育人,让助农兴农技能人才“强起来”。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职业教育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甚至是“引领者”。常德职院抓住入选湖南省“楚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计划建设单位和湖南省“楚怡”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计划建设单位的契机,积极对接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和常德市“411”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大农业、大健康专业优势,主动走近乡村、服务乡村、融入乡村,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重构了护理、药学、现代农业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5大专业群,从“三教”改革入手,在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团队精神、名师培育、课程建设、资源建设、课堂教学、学生习惯养成、名匠工程上着力,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医教协同上下功夫,构建“政府、企业、行业、学校、社会”五位一体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格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筑牢产业发展的“工”基“匠”底,让助农兴农技能人才“强起来”,为绘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蓄势赋能。
二、通过职教贯通培养,让助农兴农技能人才“香起来”。职业教育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快车道”,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常德职院为搭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满足乡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需求,通过持续完善农民培养培训制度,不断提升“三农”服务能力。在与湘北职中、澧县职中、汉寿职中、桃源职中等学校合作中,切实发挥学院职业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以“3+2”联合办学为抓手,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贯通、一体化协同的课程体系,共同打造中高职教育合作办学共同体。2023年成功入选首批“楚怡工匠计划”试点,与湖南文理学院联合培养农学专业本科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突破传统人才培养体系限制,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在服务乡村发展中聚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加强与农业农村农民的紧密联系,把吃苦耐劳精神、精益求精品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知农爱农为农”情怀,着力提升农科学生的思想认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建立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固定模式,满足乡村生源学生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建好乡村振兴后备人才选拔、培养、推优机制,联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凝心聚力办好新时代高质量职业教育,让助农兴农技能人才“香起来”,让乡村振兴“后继有人”。
三、通过紧贴地方需求,让助农兴农技能人才“亮起来”。实现乡村振兴蓝图,关键在人才,要从聚才、育才、用才等重要环节入手,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常德职院近两年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106个班次,培训学员72767人,培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土化人才和农技特岗生627人,通过多种措施促进人才素质和能力提升,增强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此外,扎根乡村是否能“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关键在教学,在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常德职院通过不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把法治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服务、学生管理,引导学生参观乡村振兴发展项目,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暨学雷锋和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农村发展状况和群众需求,让学生亲自体验乡村振兴实际发展,增强学生自主参与乡村振兴的决心与信心,结合职业教育布局和乡村建设需要衔接融合发展,紧盯乡村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向农村源源不断培育输送懂经营、善管理、会技术的乡村振兴人才,让助农兴农技能人才“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