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常德职院建设与发展系列报道(一)
胸怀大“智” 融“慧”贯通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化建设走笔
编者按:一段时间以来,全院上下遵循学院党委提出的“推进二次创业,建设一流职院”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凝心聚力、改革创新、扎实工作,一流学院的建设步伐坚定有力。为展示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成绩和教职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以积极有为的正能量激发更加昂扬的工作热情,推进学院更好更快地发展,院党政办公室策划并推出《砥砺前行:常德职院建设与发展系列报道》。现在刊出的是第一篇,撰稿: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审稿:谈应国。
【引子】
教育信息化是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也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2012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浪潮汹涌而来。
谁能逐浪前行,谁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占得先机!
面对机遇和挑战,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迎难而上,弄潮争先。9年“磨剑”,终有所成。
——学院获得信息技术类专利16项;
——职视未来网络视频文化工作室被列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网络文化精品建设项目;
——学院在全省同类院校中率先实现了统一身份认证的学院微信企业号掌上应用集群;
——学院党委书记黄云新主持的“诊改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化推进机制研究——以常德职院为例”研究项目立项为湖南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学院信息化办主任陈刚主持的“高粘度、超融合、轻便型智慧校园建设模式探讨”项目立项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学院成功入选国家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并获得授牌。
第一章节 固本培元
标志事件——创新“企业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13年7月,陕西西安。天气预报已经连续发出高温橙色预警,前来参加培训学习的肖桂霞汗流浃背,教室没有空调,为了能听清老师讲的每一个字,她连电风扇都没敢开,就这样一边滴汗一边听课记笔记。连续100天,每天白天从早8点到晚6点上理论课,晚上从晚7点到晚10点做实验,没有假期,这位80后年轻母亲强忍着对1岁半女儿的牵挂,最后终于考取了锐捷网络认证的资深网络工程师RCNP证书。
作为学院首批下到企业长期培训的一员,这位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骨干”,如今已经是学院建设国家数字校园实验校项目实施主要技术负责人。回想那100天的煎熬,肖桂霞认为:对于她自己乃至整个学院的发展来说,都可以用“苦尽甘来”来总结。
“当时,或许都会觉得我好心狠,但没这股子狠劲,学院的教育信息化怎么能够实现跨越发展?!”2011年10月,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成立,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上议事日程。走马上任的中心主任陈刚简单的查了查“家底”,才发现这是怎样的“一穷二白”——
学院长期建设经费紧张,没有专门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中心数据机房临时搭建,设备极少,计算机机房使用均达8-10年以上,带宽仅100M。学院所有建筑物都没有弱电通道,所有网络没有规划,信息化教学手段基本上仅限于普通投影式教学,教学广播与监控几乎缺失,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没有起步。
这还仅仅是硬件上的不足,技术人才的缺乏更是让学院信息化工作举步维艰。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社会上对互联网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竞争激烈,学校难以吸引到高水平信息技术人才,存在"引不进、留不住"的困境。“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大力提升信息化工作人员素质,自力更生建设队伍。”最初的那几年,陈刚思考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培养人才。
有计划分方向组织外出培训学习,大力开展内部技术普及,出台了中高级技术等级考证奖励措施,鼓励信息技术人员通过参加国家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提升专业技术职称。充分利用国内知名企业TCL、华为、H3C、锐捷、天融信等厂商业务拓展需求,邀请其专家反复开展综合布线、网络安全、虚拟技术、硬件存储等技术专门讲座与专门培训。基本的操作技能不断扎实了,几年内仅通过国家软考获得高级技术职称的也达到了8人之多。
在陈刚看来,这还远远不够。要实现信息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高水平建设,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技术人才,而且必须持续充电。几经思考,他摸索创新了“企业带专业”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正式与中国网络三大供应商之一锐捷网络、中国南方软件企业集散地深圳软件园签订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由企业为学院培养信息技术骨干,而学院则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相关人才,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双赢。
这样的深度“淬炼”,从2013年开始一直持续不断。第一年,有4人赴西安参加合作企业100天企业级特训并均获资深网络工程师资质,有2人分别赴上海、长沙参加物联网新技术培训40天,有1人赴深圳参加合作企业20天的企业级安卓系统手机软件开发特训。第二年,选派5位老师赴西安锐捷网络学院培训、学习、调研达100天。4位老师赴深圳深软新天培训、学习、调研达70天……如此这般,一批像肖桂霞这样的信息化重点建设工作技术人才“淬炼成形”,成为引领学院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以人才为依托,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内引外联,数字化校园建设雏形初显。
建设了全院基础网络,正式拥有了学院网站群,开始尝试针对学院工作开展软件自主研发式服务实现省级信息化建设项目重点突破。2013年获省级科研及重点建设项目4个,其中,基于移动终端的自主学习与考试考核应用模式探索研究项目被列为湖南省教育信息化改革试点项目。
2014年,由中国建设银行投资的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于全面启动,建设了统一身份认证、校园一卡通、教务管理、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宿舍管理、学生综合管理等在内的18个系统建设项目,统一了各系统数据标准,清理了所有信息孤岛,并通过服务器虚拟技术搭建了统一的学院云数据平台。
第二章节: 弯道超车
标志事件——全省率先使用学院微信企业号掌上应用集群
“我们的师生,只要登录学院微信企业号,就能享受到从学习到生活近60种服务,非常方便。”学院副院长黄镇才分管信息化工作,他高兴地拿起手机,给记者历数家珍。
点击“畅想生活”栏目,校园新闻、通知,天气等校园资讯应有尽有,水、电、煤气、通讯费用线上缴纳也在其中,除了可以进行校园视频点播、视频上传、活动投票,师生们还可以在这里进行院内GPS导航、失物招领、跳蚤市场、故障报修、一卡通挂失及充值等等服务。“云端查询“的功能也很强大,不仅能看工资、报销、缴费和通讯录等信息,还能进行成绩、课表和考试询等教务查询。
而“移动学习”和“智能办公”,里面集结了数字图书资源、在线课程数字资源、学习考试平台、移动办公系统、阳光教育服务、录取查询、迎新服务,更是让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方便了不少。
师生只要使用常用的微信平台,即可完成各应用的操作和查询,还能即时、友好地接收各种应用新消息推送,使用率高,沟通及时,平台总关注人数已达23303,日用户活跃数4000人以上,日使用最大次数3万以上,成为了学校、教师、学生之间沟通的良好纽带。
这个2016年初步建成的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在全省同类院校中率先实现了统一身份认证的学院微信企业号掌上应用集群,是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信息化发展历史中一次成功的“弯道超车”。“奋起直追的我们,必须要创新引领,跨越式的发展!”
之所以做出这样大胆的决定,是因为陈刚和他的团队有着颇为前瞻性的判断: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的迅速发展,高校师生的网络接入和使用习惯逐渐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2014年9月18日,微信企业号发布公测,开放注册,继订阅号、服务号之后,成为第三种公众号。“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只有人们愿意使用才有生命力。在互联网+时代的校园信息化建设中,背靠微信这棵大树,搭建起自己的移动门户,不失为一种短平快的方式。”
目前,学院微信企业号智慧校园管理云推平台正从大众需求性服务走向深入,并从大数据和个性化两方面入手将服务不断拓展和延伸。“学院将在已统一的数据平台基础上,通过大数据分析,寻求更为科学的管理途径与决策,还将根据师生各自身份岗位的不同分别画像,让师生更为直接地获取到相对应的碎片化精准服务,个性化地开展工作和学习,同时通过网上办事大厅,使学院政务更为快捷、公开、透明。”
从夯实基础到创新跨越,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远远不是建设一个平台那么简单。
——学院进一步构筑了网络安全防线,成立了学院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部署了互联网行为管理系统,在全院范围内实施了上网实名制认证。
——学院归口了所有信息化建设项目、通讯合作项目的管理,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标准规范,在统一构架的基础上彰显个性,不仅做到了充分利旧,避免重复,还实现了前瞻设计,共享数据。同时,彻底杜绝了院内裸线和飞线,打造了良好的弱电管网建设和运行环境。
——学院统一了对计算机机房、多媒体等资源建设与管理,探索出了一套“123”机房管理与建设思路,不仅充分实现了校内专业课教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信息技术类资源的内部资源共享,避免了这些资源的分散闲置,还通过服务于地方全国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全国法律执业资格考试等各类社会考试的契机,与相关部门达成了共建共享的合作共识,信息技术类资源的利用率与建设速度得到空前提升。
——学院创新了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建设了凝练学院历史文化积淀的流媒体视频专网《职视未来》,积累、创作各类视频近300多个,职视未来网络视频文化工作室被列为2016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网络文化精品建设项目。
第三章节 走向“智慧”
标志事件——迈入“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行列
2016年,教育部公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教育信息化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智慧校园建设逐渐成为各高校的关注点,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尝试。
什么是科学、可持续的高校信息化建设与运行模式?成为摆在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认为,提升数字校园,实现向智慧校园的跃升,是一种合理而现实的选择。”
陈刚和他的团队认为,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的更高级形态,是数字校园的扩展与升级。它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效衔接校园现实空间和数字空间,优化师生与学校环境、资源的交互方式,为师生建立智能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环境。过去,高校信息化建设更多围绕技术、数据、应用等建设,进入智慧校园阶段,信息化的使用者——高校师生成为了建设焦点,用户的需求、学生的培养、教师的发展成为智慧校园的核心。
2017年,学院新的党委领导班子到位后,学院党委书记黄云新多次专题调研了相关工作,这种对智慧校园的认识得到了学院党委的充分肯定与认同。申报中央电化教育馆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成为了学院迈向智慧校园的重要一步。当年年底,学院“过五关斩六将”,正式入选“第三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在此基础上,学院不断探索和完善“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机制,开始积极推动企业投资的智慧校园建设新模式。与通讯运营商、银行等企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吸引更多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人才众多的优秀企业参与学院智慧校园建设。
罗马并非一天建成,学院迈向“智慧”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数年里,学院加大了信息化项目与数字校园资金投入,建成了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校园中心机房,实现了万兆到楼栋、千兆到桌面,出口带宽达到4Gbps的校园网全覆盖,与智慧城市建设对接,完成学院网站群整体迁移,成功申报并实施了省教育厅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试点项目。
2019年,学院更是建成了远程迎新系统,成为常德市第一个结合“我的常德”智慧城市服务平台实现远程迎新的教育系统事业单位,新生通过手机在家就能立即了解学院公布所有新生入学信息,完成自动分配班级、自动分配宿舍、军训服装选择、新生资料上传、被服用品选购、贷款绿色通道和线上学杂费缴纳等服务,足不出户,极大改善了以往现场拥堵、管理困难等问题,提高了迎新的工作效率和体验感。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向,而对于未来,学院更是有着清晰的规划。
“在2020年,我们将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校园基础平台。”在这个触手可及的蓝图里,学院将建成统一的大数据中心,打造全量数据中心管理平台、统一用户管理平台、统一信息门户以及网上办事大厅,全面实现办事流程化、数据化。
这也并非全部。
——一个共建共享、乐建乐享的高粘度掌上平台将在这一年开始建设,届时,全院所有流程化业务都将通过微信企业号整体呈现、主动推送,实现零距离的工作、学习、生活一体化掌上智慧校园。
——智慧教室建设项目全面推进,一套现代化智慧教学系统与设施,将提供各种信息环境和多媒体教学环境,实现教学基础支撑环境的创新、教学互动方式的创新、教学数据的发掘再利用。
——建设完成校园监控态势感知平台,这是一个集合了全院安防、教学、涉外、明厨亮灶等监控的统一分类智能管控平台,实现一键监控,故障即时报警,考试考勤人脸识别、实时监控查询等,为学院安全管理提供“智慧”力量。
“新的一年,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年。我们将继续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促进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质量,为推进我市产业立市开放强市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学院党委书记黄云新信心坚定、话语铿锵!